澎湖縣農漁局委託澎湖縣野鳥學會辦理

最新消息

研究方法

棲地介紹

燕鷗簡介

問題回應

相關連結

 

研究計畫構想

 

研究目的

 

研究方法

 

研究計畫構想

 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的西南方,由大大小小將近一百個島嶼所組成。由於地表平坦,地形單調,因此島上生物歧異度低,自然資源有限。然而,複雜變化的海岸地形,景觀秀麗的玄武岩,特殊的動植物資源,卻也使得澎湖成為海上的明珠。

  澎湖地處東亞候鳥遷移路線的中繼站,每年春秋過境期,總有形形色色的候鳥飛臨。其中,最具特色的要算是每年夏季出現在各海島繁殖的燕鷗類了。澎湖北海海岸坡度平緩,形成既寬且廣的潮間帶。由於水溫適中、海水清澈,珊瑚礁遍生,成了多種魚類繁衍下一代的場所,加上無人島由於孤懸海上,人類干擾較少,因此成為燕鷗的天堂。

  其中,近年形成的澎澎灘和青螺沙嘴陸續也有燕鷗繁殖,而且數量越來越多,於是澎湖縣政府於民國88年公告為「燕鷗保護區」,規劃1/4當遊憩區,3/4當燕鷗保護區,以保護這些珍貴的燕鷗。這幾年剛在青螺西北岸形成的沙嘴,由於距離村落遙遠,平常很少人出現,小燕鷗已有3年選擇在這裡繁殖,2008年澎湖縣政府也派人以繩索隔離繁殖區,避免不知情的民眾進入干擾。

  近年國內漸漸重視生態保育,也了解透過這些自然資源的保護,不僅能為地球留下豐富的基因庫,也有利於推展觀光旅遊的獨特性。燕鷗是上天給澎湖最好的自然資源,但可惜的是,我們對於牠們所知有限。對於如何保護牠們,如何讓民眾親近牠們,又不傷害牠們,我們需要更明確的資訊,以做為制訂政策的參考。

  10幾年來,澎湖縣野鳥學會透過燕鷗繫放工作,搜集了不少資料;這幾年也與澎湖縣政府合作,投入燕鷗的基礎生態調查研究,到目前已有初步的成果,但對於燕鷗的繁殖生態學及長期的族群變遷,則還需持續且進一步研究,以得到更正確的資料,期能對於燕鷗的保護能提出更具體可行的辦法,也期望透過這個計畫,建置燕鷗網站,陸續將研究成果呈現在網路上,讓民眾更瞭解燕鷗生態,更珍惜這項天然資源,進而主動保護燕鷗的棲地與海洋生態。

 

 

研究目的:
  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,本研究的目的如下:
   1.深入調查研究燕鷗繁殖期的覓食、孵卵、育雛等行為。
   2.瞭解燕鷗的遷徙與族群生態。
   3.瞭解燕鷗巢位適宜的溫、溼度及親鳥對孵巢投資的效益。
   4.研究燕鷗的巢位選擇機制。
   5.建置燕鷗網站,將研究成果分享在網站,提供民眾查詢及互動平台管道。
   6.依據研究結果,提出具體建議,供政府做為經營燕鷗保護區之參考。
   

 

研究方法:
 
 1.燕鷗行為之觀察:
 
於至燕鷗繁殖區,由清晨6點至下午6點,以觀察者的目力輔以單筒和雙筒望遠鏡(25 × 77 Kowa;10 × 25 Ziess)觀察主要的活動模式,如飛翔、取食、沾水、求偶、交配、育雛及社群行為。
 (1).飛翔與取食方式
 
  於3-9月,每月選定1天,乘船在海面上追蹤燕鷗群,或是在海面觀察其飛翔、取食等行為方式並記錄其覓食地點。
 (2).繁殖行為
 
  選擇適合觀察的巢,在附近搭掩蔽帳,觀察繁殖期親鳥與雛鳥的行為,並記錄孵蛋時間。或使用錄影機全天監控燕鷗的繁殖行為。
 (3).社群行為
 
  選擇適合觀察的地點,在附近搭掩蔽帳,觀察燕鷗種內和種間的各種行為。
 
 2.巢位微氣候的測量:
 
(1)將溫溼度記錄器(OM-EL- USB-2)放置在燕鷗蛋旁,儘量靠近蛋。並在巢旁放一個溫溼度記錄器,以當對照組,來記錄無任何遮蔽的條件下的溫溼度。另外將孵化成功的巢位與孵化失敗的巢位和晴、雨天分別統計,以比較巢位的溫溼度變化是否有差異性。
 (2)在繁殖期前,以老古石當遮蔽物,搭建「鳥屋」,統計人工巢位的使用比率。同時也將溫溼度記錄器(OM-EL- USB-2)放置在鳥屋內,以記錄巢內的溫溼度,來和自然條件下的巢位比較。
 
 3.燕鷗繫放:
 
利用霧網或走入式陷阱(walk-in trap)捕捉燕鷗,以上色環的方式做個體辨識,同時測量其形質,包括喙長、第一根初級飛羽長(簡稱翼長)、跗蹠、體重(以Mitutoyo游標尺± 0.1 mm測量長度;以JKH-500電子秤± 0.1g測量重量)。
 
 4.燕鷗網路平台的架設:
 
擬請網頁設計公司或專長人員設計並架設網站,將研究成果隨時貼上網站,一方面提供民眾最新的研究資訊,另一方面也讓民眾有發表意見及詢問的管道。